作者: 來源: 北京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8-05 15:00
1979年,25歲的陳佩斯跟隨父親陳強,主演了電影《瞧這一家子》,正式開啟演藝生涯,也在中國喜劇電影史上留下了鮮明的一筆。
2025年,71歲的陳佩斯攜子陳大愚,帶著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《戲臺》,重返闊別32年的影壇。這部改編自同名話劇的電影一經上映,立刻引起廣大觀眾關注,票房高漲,好評如潮。對此,陳佩斯表示:“把《戲臺》拍成電影,算是把幾十年攢的能耐全用上了。話劇的筋骨,舞臺的現掛,電影的鏡頭語言……形式不是最重要的,重要的是里頭得裝著真東西。”
電影《戲臺》宣傳海報。
十年磨的不僅是故事
陳佩斯坦言,當初創作話劇《戲臺》的時候,沒想那么多大道理,就是單純想做一個扎實的喜劇。“京劇戲班這個背景,是個很好的切入點——亂世里頭,一群人在臺上臺下折騰,演著演著,觀眾自己就看出來了很多內涵,諷刺的勁兒自然就出來了。”
從話劇《戲臺》到電影《戲臺》,這一路走了十年。陳佩斯感慨道:“說實話,十年前剛排這臺戲的時候,哪兒敢想能演這么久!一部作品也是有生命的,每次演出,我們都當作第一次演,都往戲里帶點新琢磨,不是一味討好,更不能閉門造車,而是在劇場里跟觀眾一點點磨出來的。戲要常青,就得像以前老藝人說的‘帶活氣兒’,既要守住根本,又要懂得讓戲‘呼吸’。”
話劇《戲臺》演到第三年的時候,曾有人找陳佩斯拍電影。“但那時候大家心里沒底。觀眾能不能接受?我自己離開電影行業那么久,還能不能駕馭?所以第一次合作沒成。”十年中,《戲臺》一直在調整。陳佩斯說,直到電影劇本階段,終于把真霸王金嘯天的戲份改得更精彩了。原來的劇情,金嘯天一直昏迷到結尾,現在則變成了真假霸王相遇,幾方矛盾全都集中在一起,戲劇沖突更強了。“更重要的是,真霸王聽見大帥侮辱戲班,心里憋著火,最后上臺愣是一字不改,按老規矩演。這一改,戲的立意就起來了——不光是逗樂,更是對藝術尊嚴的堅持。”陳佩斯感嘆道,“所以十年磨的不光是故事,還有我們對這個戲的理解。電影剛好給了我們一個機會,把舞臺沒法呈現的東西,真正做扎實了。”
和話劇《戲臺》不同的處理,還有電影《戲臺》開場拍了一場戰爭戲,1比1還原了火車和鐵軌。電影最后,鳳小桐的投河自盡,也是電影中新加進的內容。陳大愚表示:“鳳小桐這個人物不單是一個唱戲的旦角,他也承擔了很多‘戲眼’的工作,代表了不允許他人踐踏的一種抗爭。所以鳳小桐最后去跳河,是角色內心的選擇。”
對于觀眾看完電影后的不同觀感,陳佩斯認為:“誰都會有觀后感,尤其是看過話劇的,更會產生觀后感,因為戲劇是戲劇,電影是電影,這兩個嚴格說是可以分開的。但是好的戲劇很有可能成為好的電影,因為它劇本結實,文學架構精巧,所以就奠定了成功的基礎。”
70歲迎來《戲臺》開機
《戲臺》電影開機當天,恰逢陳佩斯70歲生日。拍第一個鏡頭時,陳佩斯在機器前喊“預備開始”,“說得我自己都想樂,大伙兒也都偷著樂,滿劇組都偷著樂——真是個老頭兒!現場發令人家都不說‘預備開始’,都說英語了。但我張不開嘴說英語,我說對不起,我還得說‘預備開始’。”
工作人員請陳佩斯到導演間,但他不愿意遠遠地通過顯示器看演員表演,“我老在帳篷外頭散步,或者看現場,我就喜歡面對面看演員表演,我自己也參與。我不喜歡鉆在里頭,看著機器我受不了。”陳佩斯說自己這次拍電影,其實也是一直在學習。“這也是我的重新起步,要先把技術學好。”《戲臺》電影的工作團隊十分資深和專業,也給了陳佩斯極大的支持和幫助。
拍攝前,陳佩斯為演員準備了長達8頁的導演手記,從電影背景、每段戲的風格定位,尤其是喜劇的結構和節奏,都寫得很詳細。演員們的精彩表現,也讓陳佩斯非常滿意。
他認為扮演大嗓兒的黃渤表演很生動,“他這個人精力旺盛,一天到晚精神頭特別足,腦子一直在飛快運轉。他到現場一看,兩個眼睛就放光,然后突然發現哪兒有什么問題,立刻能給你指出來。他還拉著其他演員一起走位置,特別有意思。”
扮演洪大帥的姜武是個慢熱型,“但他一旦認準了以后就非常準確,永遠不跑調。”
“余少群是一個內斂的人,他和鳳小桐特別貼切,好像就是給他寫的似的,我們從一開始要拍《戲臺》找演員的時候就問過他的時間,因為男旦這個行當非常少,我們第一個找的就是他。”陳佩斯說。
演員尹正是個戲迷,原來演過和京劇有關的作品,陳佩斯看過很喜歡,“對尹正來說,金嘯天這個角色就是手拿把掐、攥在手心里的活兒,一上臺就有,這個角色真是就該著他。”
談及兒子陳大愚在電影中扮演的徐明勝,陳佩斯以一句“還行”帶過,但也低調點贊:“他比我第一次上鏡強多了。我們那代人拍戲緊張,膠片金貴,一開機就肉疼;現在數字拍攝安靜自在,他們這代表演更松弛。”
在陳佩斯看來,這個戲里最癡迷戲劇的人是誰呢?不是班主,不是金嘯天、鳳小桐,而是徐卓兒扮演的六姨太。“她是這個戲里頭,最癡迷戲劇的人,為了戲里的大英雄,她可以忽略生命,置生死于不顧。我特別希望演員能夠把握住那種癡狂的態度,還有對戲里英雄的那種癡迷,那種熱愛,對戲劇的熱愛,能夠用它來作為一個表演的支撐點創造人物。”
得在笑聲里藏著點東西
陳佩斯做喜劇,不僅是因為熱愛。年輕時他覺得能把人逗樂特別有成就感,但干著干著就發現,喜劇這事兒沒那么簡單。“因為既要逗樂,又得在笑聲里藏著點東西。說到底,好的喜劇一定是講對人有用、對社會有意義的故事。但這個意義不是硬塞給觀眾的,而是藏在那些荒誕的情節里、角色的困境里,等觀眾自己發現。這才是我心目中喜劇該有的樣子。”
拍攝過程中,有一場戲是大帥拿著槍逼迫戲班改戲,后臺亂作一團,演員們嚇得團團轉。這場戲在喊“咔”的一刻,陳佩斯沒能繃住情緒,失聲哭了出來。他說:“每一個人都有不可侵犯的信仰和尊嚴,我希望每一個看到這部電影的人,都可以解讀出這個部分。”
陳佩斯戲里戲外,一直堅守著老藝人們常掛嘴邊的“戲比天大”。“那些老戲班子,都是一代代人在死磕。搞創作就認一個死理兒:戲是磨出來的。我們也得有這股子軸勁兒,為了一句臺詞能磨半宿,為了一個不起眼的道具或臺詞較真,即使觀眾不會注意到,但我們自己心里得門兒清。要說最執著的,就是永遠把觀眾當明白人,別想糊弄觀眾。不管潮流怎么變,該守的規矩一寸都不能讓。我們要保持自己的這份尊重,這也是《戲臺》能夠讓大家真正共情的地方。”有觀眾等你就是最大的幸福
電影、電視、戲劇……陳佩斯嘗試過多種類型的藝術形式。“就像唱戲的行當,生旦凈末丑,各有各的味兒。”對各種新事物,陳佩斯也都抱著開放的態度,他看脫口秀,還有短視頻,“所有新興渠道都能成為創作載體,我都愿意主動了解,覺得有意思的都會嘗試。”
但陳佩斯也表示,這部電影之后,還是要回到戲劇舞臺。他說:“舞臺就是你給它付出真心,它就還你精氣神兒,既承載演員的命,也勾起觀眾的魂兒。只要還有觀眾看,我就會一直演!有戲演,有觀眾等你,就是最大的幸福。”(北京日報記者 王潤)